没品位的设计师

普通人眼中的美工。
原创,见解,答疑,分享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陆•结局之后)

很快,大家各自都知道了自己的状况,几个中国小伙伴全部被裁了,强调一下我认为这个结果并没有歧视的因素,因为裁撤人数最多的还是芬兰人,欧美等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也占很大部分。比较令人惋惜的是两个年龄最长的芬兰设计师也被影响到,一个是诺基亚第一个工业设计师,1983年就开始在诺基亚就职,截至到离职大约在诺基亚供职32年,裁员的时候他58岁(也有可能浮动一两岁,记不住了),马上就可以退休了;另外一个是在诺基亚供职超过20年的芬兰老设计师。通过跟他们聊天能感觉到,在那个年龄失业是一件相当为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经验,收入让他们很难找到匹配的职位,在芬兰本土的设计公司规模都不大,而且设计公司往往是由收入待遇相对较低而且流动性很大的年轻人组成的,对设计要求也相对较低,如果他们去这种公司,一方面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收入也会大打折扣。这让有时候也不免为自己20年后的境遇担忧,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结果,只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争取让未来的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去化解自己未来的问题。

 

尽管已经被当面告知受到裁员的影响,但由于整个过程对于公司来说很复杂,所以距离真正离职大概还有一个多月。那段时间从微信朋友圈得知,北京办公室那边隔三差五的就出去团队聚餐,团队旅游,团队卡丁车比赛,团队出去做手工等等我以前都没做过的事情,毕业前的生活可谓异常丰富而精彩。而芬兰人民的娱乐相当的匮乏,大团队在一起就是喝酒吃难吃的芬兰冷荤,而且芬兰人似乎对聚会不是很感兴趣,次数少得可怜,我们几个大陆人在一起主要也就是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去森林采蘑菇或烧烤这种体力活,当然我们也有各自去旅游,我坐船去了瑞典,Y坐船去了俄罗斯,M姐以外的两个姑娘去了伦敦,但总觉得不如北京那边来的欢快。那时我好想回到北京办公室跟熟悉的同事朋友们一起愉快的以中国热热闹闹的方式庆祝毕业。

 

除了毕业前的庆祝以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作品集,找工作。我是大陆小团体第一个完成初版作品集的,这份作品集费了我不少时间,截至到当时的最后一版,整个作品集结构性的大改有6次,小改就无数了。由于知道自己要面对全英文的面试,我把每一页要说的内容都写出来,还尽量把别人可能会有的问题也列了出来,并且计时试读很多次,不停地修改已达到我期望的效果。一份“好看”的作品集是让你获得面试机会的工具,而一份“好”的作品集是帮助你在面试中达到目标的工具。面试是一种需要花功夫去研究的技术,面试本身不难,你什么都不说,甚至是讲个笑话时间也能过去,而如果你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的展示自己并吸引别人并且达成你的目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做好面试,首先你要有一份有针对性地作品集,何为有针对性呢?就是你面试manager就需要让作品着重集体现manager的能力,你要面试Leader的职位作品集就得能看出你具有Leader的能力。其次你必须揣摩面试者对你的职位有什么预期,并把这些结合作品集反映在面试中。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口才好,很轻松就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面试不在话下,确实口才好的人在面试的时候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轻视了面试,这种优势很可能让你看起来像个傻瓜。这个话题比较复杂,篇幅有限就不在这里说了,以后有机会再写吧。

 

作品集大致成型后,我开始浏览各国的工作机会,结果几乎令人绝望,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渠道有问题,但我找到的整个欧洲的工作机会用双手几乎都能数的出来了,而且很多国家的工作还都要求你会当地语言…也有一些欧洲的猎头找到我,但人家听说你不是欧洲公民,就会委婉的告诉你办理工作签证是相当费时间的很有可能你赶不及很可能得不到这个工作机会。猎头给找的英国的工作机会也不少,但跟欧洲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人家国家当地人才也不少,除非是非常难找的高层,否则人家才不会花大精力和时间去帮你弄繁复的工作手续。美国是大陆以外工业设计师工作机会最多的国家,我目测比全欧洲加英国机会还多,并且在美国歧视是很严重的事情,他们都会在职位描述下面追加一大堆什么不分人种,性别,年龄等等的声明,但这只针对美国公民…有一两家跟我联系的美国公司HR开口第一句无非就是“请问您是美国公民吗?“”您在美国并有美国的工作许可吗?“我回答不是…之后就是短暂的沉默和”好,再联系~拜拜“。

 

最终在所有我自己从网上找到的工作机会中,只有一家来自德国做儿童座椅和儿童推车的公司向我发出面试邀请。不过我前面也说过,自己网上找只是其中一条通道,其实在同一时间我还有其他四个机会。其中一个是猎头推荐来的大陆某跨国公司在深圳的设计manager或leader的职位;还有两个是通过芬兰的清美小伙伴才女JN姐在校友圈发现推荐给我的,分别是一家美国知名企业在上海的设计部门的leader职位和某荷兰企业在上海的consultant职位;最后一个是美国某公司在新加坡的设计中心的老板直接发邮件到我的邮箱建立联系的(据说他说是听人介绍的,但他说的介绍人我根本不认识,囧)。这几个机会充分说明了人脉的重要性,我自己辛辛苦苦网上搜罗的海外机会大概也有二十个,居然只有一个能面试。而通过人脉还没怎么找就出现了四个,而且其中两个都是借用人家的校友圈,正如我之前说过的,名校除了学校本身带给你的能力和光环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将你拉入一张庞大而高效的人脉网,虽然我没上名校,但仅仅是有幸傍上清美前辈们的大腿就能如此收益。

 

这五个机会由于时间线不同,最终只面试了四家我就已经做好了决定。第一个面试的是大陆的公司,荒唐的这家公司第一轮面试居然是跟HR,而且居然还跟我谈论设计,给我感觉并不是很好,有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感觉到对方是在不停地试探我,似乎想从我的言语中证明我的作品集有水分,整个过程没有什么真诚的交流,我只能敷衍了事。一般来说设计师这种专业性工作面试都是直接招聘的老板进行,觉得你合适了HR只是谈下待遇等细节的,就算先让HR面,HR也不会去跟你谈专业。其实这家公司已经联系我很久,当时来说并非我的首选,而且我知道北京的朋友也有在我之前参加面试,所以之后就采用拖延的战术,把跟专业老板的面试往后拖…一方面看看北京同事那边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想多看看其他的机会。

 

第二个面试,也是第一个专业面试是那个德国的公司,虽然都在欧洲,但毕竟跨国,所以采用的视频电话的方式进行的面试,面试我的是设计部门总监,资深设计师外加一个HR,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前半段主要是我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之后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提问交流,最后HR谈谈期望的待遇和工作地点的等等琐碎的事情。面试这家公司的时候我的作品集用的大概是第三次升级的版本,面试完后,我第一感觉就是作品集还得改,一方面是讲的时间过长,另外就是从面试者的反应和提问中发现我的重点不够突出也没有准确的抓住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其实经验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实践中积攒起来的,很多人执着于通过学习提高经验,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能被学习东西的叫理论,而经验是被转化为自身能力的理论,而让理论转化的方式只有实践,所以多做做什么都有了。

 

第三个面试机会是新加坡的美国公司,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感觉淡定了一些,不过还是出了大问题,直接导致我的面试不成功…因为面试的时候他们用的是我之前发给他们的作品集,而我的作品集已经更新过了,所以面试到一半才发现我说的页数他们对不上…其实我有发给他们最新的作品集,并且在开始前提醒了一句最新版本的文件名,但还是造成了误会…面试完了很崩溃。不过依然还是从面试中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继续修改作品集和写好的台词准备下一个面试。也许有人会好奇,难道每次面试作品集都要改吗?对的,我认为人在能力的提升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笨拙无法一步到位吧),至少在我工作的这几年,无论我之前的工作多么认真投入做出来的东西,在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后都会发现很多问题,无论是从设计或者工作方式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用作品集面试更是这样,本身面试的次数也不多,所以发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每次都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作品集和面试的质量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如果短短几次你就觉得自己的表现无可挑剔了,有可能你是天才,但更大的可能你就是高估自己了。反正即使到目前,我还觉得自己作品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呢。

 

第四个面试是上海的荷兰公司,面试者是上海设计中心director还有一个目前任职的consultant。这次大概是一个小时,整个过程比较流畅,虽然还是有些遗憾,但当时我自己觉得能给自己打80分吧(百分制,如果是现在看,已经变为60分)。 


另外那家上海的美国公司,虽然我投递了简历,对方的经理(JN姐的清美美女学姐)也跟我沟通了几次,双方感觉也不错,但因为才刚开始发布招人的信息,面试还需要等一两个月…所以那时是处在暂时等消息的情况,其实这家公司提供的职位我非常感兴趣,在这几个机会当中对我的吸引力排第二。

 


这时我芬兰家里的写字台,面试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评论(1)
热度(31)

© 没品位的设计师 | Powered by LOFTER